提起古都洛阳,我就会想到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宏伟庄严中竟透出无限柔美;更会想到那享誉天下的洛阳牡丹,国色天香的富贵中竟含着万般娇艳。大多数到洛阳旅游的人都会选择在洛阳盛开的季节而来,而大多数到过着里的人都知道,洛阳有一位女画家,她的牡丹镇的能令“洛阳纸贵”!如果说,人们会因为一座城市的独特风貌而爱上了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那么因为洛阳牡丹而迷上了王绣的画便是值得探索的“王绣现象”。因为它的画不仅仅凝固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还传达出中国人在骨子里对富贵荣华的一种理想化的美好追求。
但是,细品王绣的画,我们却不难发现;在作为富贵荣华的象征之外,王绣的画仍然有它独特的魅力。王绣的牡丹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她的艺术具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她的绘画来自于多年勤奋的写生和对牡丹深入细微的观察。从60年代来到洛阳之后,毕业于哈尔滨师大艺术系的王绣就与洛阳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对牡丹的写生、观察和揣摩,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他的工笔画《素芳馨香》(p71)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牡丹花结构的研究。在其中,不仅仅体现出她在花卉结构表现中的科学性,同时又具有舒雅温润的意境,于淡雅中透出高贵的气质,勾勒出这一国花的花魂。同时,她的工笔牡丹在继承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突破:在《绿宝》(p73)中,她在刻画工整写实的主柱后面采用了泼色的技法来表现北京中远处的次柱,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也具有了时代的特征。
对传统技法的研究和继承,也表现在她对墨色的牡丹花卉画中运用的出神入化。《粉紫含金》(p51)就是她墨色牡丹作品的杰出之作。在这里,我们看到墨与色的绝妙融合:花叶的墨色处理微妙透明,表现痛快淋漓。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可贵者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据说当年李可染先生到洛阳写生,王绣曾接待陪同。从这一作品可以看出:她应该是曾经近观过先生作画,并悟得先生教诲的真谛。古人有云:墨分五色。在墨色的运用上,王绣的《富贵花将墨写神》(p33)正是这一理论的印证。整个画面几乎接近单色画,但水墨的表现却传达出饱满生动的主题:墨色成为整个画面的主色调,只有花色中略施青黛、花蕊点缀淡黄,极少的色彩以少胜多,令人产生丰富的色彩感。色彩流动在花瓣之间,留白而产生的高光中似有水气弥漫,如果没有对花瓣结构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随心所欲之境界的。色彩在墨色中精炼地使用也是王绣作品的特点。《倾国姿容别开多》将色与墨浑然一体挥洒于画面,水墨交融渗化微妙,墨色花瓣的形象具体精微,花蕊从花瓣中跳出点点嫩黄,整个画面仅此一处用色,有点睛之妙。
作为一个女性画家,王绣的牡丹画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和浪漫气息,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即使在小小的扇面画中,她也以饱满的构图表现出春光洋溢的欢快情感。
花卉,在王绣的画面中已经突破了植物的范畴,成为赋予人的悲喜和心灵体验的载体,也成为她寄寓对生命、对人生,以及对洛阳丰富情感的象征。她的生命与洛阳紧密相连,她的大半生都献给了这座古城的文博事业,而她的艺术也如牡丹花一般成为点装洛阳的美丽风景。就如她自己所说,她与牡丹共同经历了洛阳风风雨雨。也阅尽了人间最美的春色,她的艺术是她生命的写照,在其中包含着她对人生与自然的启迪与领悟。
水墨含晖溢河洛,阅尽春色绘天香。
李建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2013年仲秋写于望京方舟苑
上一主题:佳墨有情 心香无限 |